欢迎进入 - 惠至博官方网站!     专业--让环境更美好,让绿水青山成就金山银山

你的位置: 首页 > 了解雨水收集 > 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 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 “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 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 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2017 年 3 月 5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统 筹城市地上地下建设,再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 2000 公里以上,启动消除城区重点易涝区段三年行动,推进海绵 城市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列排列 ):北京、天津、大连、上海、宁波、福州、青岛、珠海、 深圳、三亚、玉溪、庆阳、西宁和固原。


 

试点通知 

2014 年 12 月 31 日,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 海绵城市建设”的讲话精神和近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要求,财 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决定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 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 一定三年,具体补助数额按城市规模分档确定,直辖市每 年 6 亿元,省会城市每年 5 亿元,其他城市每年 4 亿元。 对采用 PPP 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将按上述补助基数奖励

 


试点城市 

海绵城市(图1)

 

第一批海绵城市试点城市:2015 年 4 月 2 日晚间,根 据财政部网站消息,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正式公布。 根据竞争性评审得分,排名在前 16 位的城市分别是(按行 政区划序列排列):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10%。二、试点城市由省级财政、住房城乡建设、水利部门 联合申报。试点城市应将城市建设成具有吸水、蓄水、净水 和释水功能的海绵体,提高城市防洪排涝减灾能力。试点城 市年径流总量目标控制率应达到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 措施渗、滞、蓄、净、用、排到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

第二批海绵城市试点城市:2016 年 4 月 27 日,根据 财政部网站消息,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日前公 示 2016 年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根据 竞争性评审得分,排名在前 14 位的城市进入 2016 年中央 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范围,名单如下 ( 按行政区划序建设技术指南》要求。试点城市按三年滚动预算要求编制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编制指南另行印发。

三、采取竞争性评审方式选择试点城市。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将对申报城市进行资格审核。对通过 资格审核的城市,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将组织 城市公开答辩,由专家进行现场评审,现场公布评审结果。

四、对试点工作开展绩效评价。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定期组织绩效评价,并根据绩效评价结果进行 奖罚。评价结果好的,按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基数 10% 给予 奖励;评价结果差的,扣回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具体绩效评 价办法另行制订。

五、各地财政、住房城乡建设、水利部门应高度重视 此项工作,积极谋划,组织有关城市做好实施方案编制工作, 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具体申报工作另行通知。

 


指导意见

 

海绵城市(图2)

 

国务院办公厅 2015 年 10 月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 建设的指导意见》,部署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建设海 绵城市,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有效控制 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 方式,有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 能力,扩大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促进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通过海 绵城市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 响,将 70% 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 2020 年,城市建 成区 20% 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 2030 年,城市建成区 80% 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从加强规划引 领、统筹有序建设、完善支持政策、抓好组织落实等四个方 面,提出了十项具体措施。一是科学编制规划。二是严格实 施规划。三是完善标准规范。四是统筹推进新老城区海绵城 市建设。五是推进海绵型建筑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六是推 进公园绿地建设和自然生态修复。七是创新建设运营机制。 八是加大政府投入。九是完善融资支持。十是抓好组织落实。


 

遵循原则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 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 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 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 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在海绵城市 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 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设计理念

 

海绵城市(图3)

 

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扭转观念。传统城市建设模式, 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 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 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根据《海绵城 市建设技术指南》,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渗水 砖、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 “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既 避免了洪涝,又有效的收集了雨水。

 


配套设施 

建海绵城市就要有“海绵体”。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 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 市配套设施。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 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 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


 

主要条件 

建设海绵城市,关键在于不断提高“海绵体”的规模 和质量。过去,城市建设追求用地一马平川,往往会填湖平 壑。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各地应最大限度地保 护原有的河湖、湿地、坑塘、沟渠等“海绵体”不受开发活 动的影响;受到破坏的“海绵体”也应通过综合运用物理、 生物和生态等手段逐步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 有条件的还应新建一定规模的“海绵体”。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海绵城市建设要以城市建筑、小区、 道路、绿地与广场等建设为载体。比如让城市屋顶“绿”起 来,“绿色”屋顶在滞留雨水的同时还起到节能减排、缓解 热岛效应的功效。道路、广场可以采用透水铺装,特别是城 市中的绿地应充分“沉下去”。

海绵城市(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