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店湖计划4月底让东侧湖体景观初现,洋下海绵公园、涧田湖5月底将完成湖体开挖施工,温泉公园扩湖工程6月完工……今年内,福州有多座海绵公园或运用海绵技术的公园建成或改造提升。
有记者近日从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园林景观所了解到,设计团队在这些公园项目中融入了海绵公园设计理念,大量运用海绵技术,助力福州中心城区水系实现“水清、河畅、安全、生态”的目标。
福州建设海绵城市具有较好基础。去年4月,福州入选第二批全国海绵建设试点城市,由此加快了建设步伐。在去年11月启动的城区水系综合治理第二批项目中,福州就把大量海绵设计理念注入其中的“五湖二池三园”项目。
“五湖二池三园”包括一批湖泊、调蓄池和海绵公园,大多数项目已经动工。这些项目运用海绵城市理念,利用湿塘、植草沟、透水砖、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技术措施,对雨水进行吸收、贮蓄、净化和利用。由于公园绿地面积比例大,天然的渗透力强,成为高效的“绿色海绵”,可以吸纳和净化自身和周边的雨水,对改善城市改善生态环境可发挥不小作用。
除了建设海绵公园,海绵技术在其他城市建设工程中也得到更频繁的运用。铺设透水砖的人行道,拥有较大面积绿地的住宅小区,铺设植草砖的停车场等,在福州渐渐多了起来。这些可渗水的设施,有利于改变地表硬化的状况,加快了海绵城市建设进程。
传统的城市建设大量使用水泥、柏油等不透水材料,导致能够吸收雨水的地面急剧减少,雨水钻不进地下,汇流的总量和速度加大,导致城市内涝、积水时有发生。建设海绵城市用自然生态或者模仿自然生态的措施,使城市的排水能模拟自然对雨水的吸收、储存、蒸发,从而减轻城市内涝,改善生态环境,是建设宜居城市不可缺失的一环。
海绵城市良好的生态效益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其重要性进一步得以凸显。国务院办公厅此前印发的《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作为目标要求,并提出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建设海绵城市已有时间表,可谓时不我待。
就我省而言,厦门、福州分别被列为第一和第二批全国海绵建设试点城市后,在更多的城市建设项目中运用了海绵技术,但与国家制定的建设目标相比还有不小差距,迫切需要由点向面拓展。这意味着,在厦门、福州两市,应由海绵公园等示范性工程向广阔的小区、人行道等拓展;在全省,应由厦门、福州两个试点城市向众多城镇拓展。这就需要城市管理者、建设者转变观念,用海绵理念引领城市建设。
政府是城市建设方向的引导者,应率先树立海绵城市理念,在新的城市建设项目中,优先选择海绵技术方案,并对运用海绵技术的建设项目予以政策倾斜。建设单位是城市建设的实施者,应增强建设海绵城市的自觉性,积极主动用好各项海绵技术。
城市建设具有长久性,一个项目一旦建成,就不容易更改,建设海绵城市应当立足于早,在加强规划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运用海绵技术,加快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如期实现国家提出的目标要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