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 - 惠至博官方网站! 专业--让环境更美好,让绿水青山成就金山银山
生物滞留设施应满足以下要求:
(1)对于污染严重的汇水区应选用植草沟、植被缓冲带或沉淀池等对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去除大颗粒的污染物并减缓流速,应采取弃流、排盐等措施防止融雪剂或石油类等高浓度污染物侵害植物。 (2)屋面径流雨水可由雨落管接入生物滞留设施,道路径流雨水可通过路缘石豁口进入,路缘石豁口尺寸和数量应根据道路纵坡等经计算确定。 (3)生物滞留设施应用于道路绿化带时,若道路纵坡大于1%,应设置挡水堰/台坎,以减缓流速并增加雨水渗透量,设施靠近路基部分应进行防渗处理,防止对道路路基稳定性造成影响。 (4)生物滞留设施内应设置溢流设施,可采用溢流竖管、盖篦溢流井或雨水口等,溢流设施顶一般应低于汇水面100mm。 (5)生物滞留设施宜分散布置且规模不宜过大,生物滞留设施面积与汇水面面积之比一般为5%~10%。 (6)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结构层外侧及底部应设置透水土工布,防止周围原土侵入。如经评估认为下渗会对周围建(构)筑物造成塌陷风险,或者拟将底部储水进行集蓄回用时,可在生物滞留设施底部和周边设置防渗膜。 (7)生物滞留设施的蓄水层深度应根据植物耐淹性能和土壤渗透性能来确定,一般为200-300mm,并应设100mm 的超高,换土层介质类型及深度应满足出水水质要求,还应符合植物种植及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技术要求,为防止换土层介质流失,换土层底部一般设在透水土工布隔离层,也可采用厚度不小于100mm的砂层(细沙和粗砂)代替,砾石层起到排水作用,厚度一般为250-300mm,可在其底部埋置管径为100-150mm的穿孔排水管,砾石应洗净且粒径不小于穿孔管的开孔孔径,为提高生物滞留设施的调蓄作用,在穿孔管底部可增设一定厚度的砾石调蓄层。
简易型和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典型构造如图所示 简易型生物滞留设施典型构造示意图 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典型构造示意图
适用性:生物滞留设施主要适用于建筑与小区内建筑、道路及停车场的周边绿地,以及城市道路绿化带等城市绿地内。
对于径流污染严重、设施底部渗透面距离季节性最高地下水位或岩石层小于1m及距离建筑物基础小于3m(水平距离)的区域,可采用底部防渗的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
优缺点:生物滞留设施形式多样、适用区域广、易与景观结合,径流控制效果好,建设费用与维护费用较低,但地下水位与岩石层较高,土壤渗透性能差、地形较徒的地区,应采取必要的换土、防渗、设置阶梯等措施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将增加建设费用。
生物滞留设施应满足以下要求:
(1)对于污染严重的汇水区应选用植草沟、植被缓冲带或沉淀池等对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去除大颗粒的污染物并减缓流速,应采取弃流、排盐等措施防止融雪剂或石油类等高浓度污染物侵害植物。 (2)屋面径流雨水可由雨落管接入生物滞留设施,道路径流雨水可通过路缘石豁口进入,路缘石豁口尺寸和数量应根据道路纵坡等经计算确定。 (3)生物滞留设施应用于道路绿化带时,若道路纵坡大于1%,应设置挡水堰/台坎,以减缓流速并增加雨水渗透量,设施靠近路基部分应进行防渗处理,防止对道路路基稳定性造成影响。 (4)生物滞留设施内应设置溢流设施,可采用溢流竖管、盖篦溢流井或雨水口等,溢流设施顶一般应低于汇水面100mm。 (5)生物滞留设施宜分散布置且规模不宜过大,生物滞留设施面积与汇水面面积之比一般为5%~10%。 (6)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结构层外侧及底部应设置透水土工布,防止周围原土侵入。如经评估认为下渗会对周围建(构)筑物造成塌陷风险,或者拟将底部储水进行集蓄回用时,可在生物滞留设施底部和周边设置防渗膜。 (7)生物滞留设施的蓄水层深度应根据植物耐淹性能和土壤渗透性能来确定,一般为200-300mm,并应设100mm 的超高,换土层介质类型及深度应满足出水水质要求,还应符合植物种植及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技术要求,为防止换土层介质流失,换土层底部一般设在透水土工布隔离层,也可采用厚度不小于100mm的砂层(细沙和粗砂)代替,砾石层起到排水作用,厚度一般为250-300mm,可在其底部埋置管径为100-150mm的穿孔排水管,砾石应洗净且粒径不小于穿孔管的开孔孔径,为提高生物滞留设施的调蓄作用,在穿孔管底部可增设一定厚度的砾石调蓄层。
简易型和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典型构造如图所示 简易型生物滞留设施典型构造示意图 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典型构造示意图
适用性:生物滞留设施主要适用于建筑与小区内建筑、道路及停车场的周边绿地,以及城市道路绿化带等城市绿地内。
对于径流污染严重、设施底部渗透面距离季节性最高地下水位或岩石层小于1m及距离建筑物基础小于3m(水平距离)的区域,可采用底部防渗的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
优缺点:生物滞留设施形式多样、适用区域广、易与景观结合,径流控制效果好,建设费用与维护费用较低,但地下水位与岩石层较高,土壤渗透性能差、地形较徒的地区,应采取必要的换土、防渗、设置阶梯等措施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将增加建设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