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海绵城市,就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不仅能缓解城市内涝,还能及时补充地下水资源,实现“渗、滞、蓄、净、用、排”六位一体的综合排水。
长期以来,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城市建设中一直存在着“重地上、轻地下”,“重工程手段、轻自然方式”的倾向。市排水管理处有关人员提供的数据显示:二环路以内,目前硬化面积已达约80%,由于硬化面积过大,雨水不能充分渗入地下,遭遇短时强降雨时,干涸的城市不仅不能“饱喝”一顿,反而会形成巨大的地表径流,加重城市排水系统的负担,由此造成的积水断交问题时有发生。
海绵城市建设是构建健康的城市水生态系统,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海绵城市并非要建造一个新城市,而是运用全新理念来重塑城市功能,坚持工程措施和生态措施并重,通过绿色生态方式和灰色基础设施有效结合,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能力的同时,充分发挥城市绿化水体、道路、建筑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自然积存、渗透和净化,从而实现城市排水防涝能力的综合提升,径流污染的有效削减,以及雨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比如,在居民小区建设中,楼房的雨水管道,目前都是直通地面,雨水都是通过地面白白流掉的,其实可以在居民小区下面建设雨水蓄水池,把楼房的雨水管道和蓄水池直接相连,这样下雨时路面上就没有多少流水,大部分雨水都收集到了蓄水池中,经过简单净化后可以用于小区花草树木的浇灌等,这种模式目前在北京已有所采用。
比如,在绿地建设中,目前多是凸起式的,也就是像丘陵一样,比较美观,但是下雨时特别是短时强降雨,雨水可能会从绿地流到路面上,往往还携带一些泥土,污染路面,如果按照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就应该建设成下凹式,有利于雨水的收集和下渗。
比如,在城市道路建设中,应该多采用透水路面,如采用多孔沥青、铺装透水便道砖等,尽量减少硬化面积,增加绿化面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