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条件的限制,过去广大群众对雨水收集仍停留在自发阶段,雨水资源既没有形成大规模收集利用,也没有对社会产生规模效益。一方面雨水流失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水资源得不到补充又长期受到水资源短缺的困扰。随着水资源紧缺日益严重,用水矛盾愈演愈烈,雨水作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可开发利用的潜在水资源,引起水问题专家、学者的兴趣,并深入开展研究,由于一些地方政府重视和支持使其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发展,使雨水资源化和持续开发利用得以实现。
1、修筑梯田,拦蓄雨水,发展雨养农业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沟壑多,土层薄,保水保肥能力差,降雨产生的径流很快下泄冲刷土壤,雨后又容易干旱,使得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雨水收集工程措施,修筑高标准梯田。为了更好地对雨水进行拦截,人们一般采用沟畦种植技术。这样,就能增加土壤储水量,从而增加抵御干旱能力,这样不仅能增加农业产量,且能防止区域水土流失。
2、利用庭院、场院和屋顶面集雨,发展庭院经济农户房前屋后和村边地头一般都有经过碾压的庭院和场院,屋顶面多是水泥石灰土和瓦等形式,这样为雨水收集创造了有利条件。根据当地降雨量、降雨强度以及集雨面积的大小,在庭院内、场院边或地头修建蓄雨设施(水窖和水窑),汛期时能有效拦蓄雨水并存储起来,除解决家畜饮水之外,还可利用多余的水源发展庭院经济。如种植业、养殖业。实践证明,这是山区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也改善了山区农村的卫生条件,减少疾病,提高了健康水平。
3、利用坡地、道路集雨,发展大田作物的灌溉一般的农村坡地较多,乡间都通柏油路或碎石子路,还有不少土质的田间路,这些坡地、道路可以直接或经过改造后将雨水收集。一般土质道路要进行碾压挤平,并设置向路边排水的横向坡度。有的荒坡土质比较松弛则要对原土进行夯实,夯实后的干容重不小于1.5t/m3。若天然集雨面不足时可修建人工防渗蓄水工程(水窖或水窑),水窖(旱井)一般蓄水30~50m3,水窑一般蓄水100—200m3,再配上适宜的灌溉系统即可用于大田作物(粮食、瓜类等)的灌溉,由于蓄水量有限,通常采用灌关键水或救命水的办法。
4、结合小流域综合治理,发展农林业灌溉在山丘地区,结合小流域治理,将水土保持与集雨灌溉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集、拦、引、蓄、灌等综合措施,充分利用本流域内储存的雨水资源,发展大田作物或林地的灌溉,既保护了水土,又促进了山区农林业的稳定发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