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各地城市水生态差异大,中国海绵城市建设正面临着“中国式”挑战——一个城市的成功经验并不能完全复制到另一个城市。
GWI国际水务智库中国总经理朱明在日前举行的2018海绵城市及水生交流峰会上提出了上述观点。“每个城市都需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建设方案。”她说。
中国有62%的城市正在遭受内涝问题的侵害,更多的城市还同时面临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的挑战。海绵城市或许是解决这些水生态问题的良方。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即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在此次峰会上,泵闸系统提供商丹麦泵业巨头格兰富与GWI联合发布了《2018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白皮书》(下称《白皮书》),详细分析了上海、福州、天津、广州、萍乡五个中国典型城市,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不同挑战以及各自特定的解决方案。
与上海和广州急需缓解城市内涝问题不同,河道的黑臭问题是福州面临的最大的挑战。
在福州市茶亭河下游白马路东侧的一个泵站,界面新闻记者近距离感受到了河道黑臭治理的紧迫性。在天气并不炎热的5月初,一靠近河道,就能闻到阵阵臭味。
茶亭河位于东西河和白马河之间。由于河底高程差小以及下游河水顶托,茶亭河长期水流不畅,并严重影响水质。
一周前,全国第一座一体化泵闸系统已在茶亭河下游完成了安装调试工作。
不同于传统泵闸系统需要将水泵建在陆地上,一体化泵闸系统的水泵和闸门均安装于河道之上。
格兰富的技术人员告诉记者,“当三套泵闸全部开启时,通过泵闸水动力调控,该河流瞬时流量可以达到每秒3立方米;在现有水位条件下,相当于每天可以把茶亭河的水换三次。”待分布在福州市内各河道上数十套泵闸系统都安装完成后,通过协调配合,茶亭河水质将得到明显提升。
该技术人士还表示,一体化泵站在解决黑臭水体治理问题的同时,还能有效降低雨季城市内涝的发生几率。
按照规划,到2020年,福州市海绵城市建成面积将达到58平方公里,城市黑臭水体占比低于10%。
国务院办公厅在2015年发布的《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同年,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和水利部公布了镇江、嘉兴、厦门、萍乡、济南、武汉等首批16个试点区域。
截至目前,试点海绵城市数量已经增长至370多个。今年,首批试点城市将迎来终期考核。
“除了现有的海绵城市评价指标,经济性指标应该考虑在内。”格兰富水务部门销售总监张杰在会上表示,建设方可以选择更加经济、节能、便于建设的方式来建设海绵城市。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助理吕永鹏表示,“中国海绵城市是绿色基础设计(河流、公园、林地等区域)和灰色基础设施(道路、桥梁等传统市政基础设施)统筹规划的结果,与国外的阶段性发展相比,中国两个阶段一起建设更有利于规划建设。”
通过分析十个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案例,《白皮书》提出,将通过更创新的融资模式、系统化设计、分散式方案、持续的运营和维护管理及数字化来全面建设智慧型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的实现形式有很多种,短期内很难评价哪种建设形式最好。”张杰向界面记者解释道。从建设过程中使用到的水泵设备看,数字化、智能化和定制化是近年来的发展趋势。
“物联网的出现为水务行业应对水资源挑战提供了更创新的解决方案。”格兰富大中华区总裁杨迎芳表示。数字智能技术的使用可以加强设备间的互通互联,提高运行效率,也能更好地实现预防性保养维护。
以安装在茶亭河的一体化泵站系统为例,该系统采用远程监控,可动态调节水位,并且能通过中央控制实现多条河流联排联调。
目前,每平方公里的海绵城市建设需投资超过一亿元。针对建设投资规模大,且投资回报周期长的问题,朱明认为,中国海绵城市建设除政府补助外,缺少相应的资金来源,且融资方式以PPP模式为主,手段较为单一。
在国外,哥本哈根和柏林分别通过水资源税、雨水费来获得更多公共收入以支持海绵城市建设;华盛顿则通过发行“环境影响力债券”来帮助地方水司与投资者共同承担风险。
“海绵城市是一种需要长期贯彻的理念,不仅是工程化项目。“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林功波表示。
推荐阅读